99.6%是什么概念?就是說現在去嘎查的路很暢通……
在6月21日舉行的“守望相助 建設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字,全區鐵路營運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超過20萬公里,民航機場達到29個,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內蒙古人實現了由“勒勒車,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頭”向日行萬里、朝發夕至的歷史跨越。
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在草原上緩緩而行,曾是草原上特有的風景。數據顯示,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內蒙古只有5532公里的公路,能維持汽車通行的僅有2394公里,且全部為砂石路面或土路。
1959年4月,內蒙古交通人用一臺租來的蒸汽壓路機和幾口白砂大鍋,靠手推車運油、手提壺撒布,歷時3個月鋪就了包頭市東河區東河槽東岸至磴口糖廠12公里的黑色路面,這成為自治區首條瀝青公路。
1979年,建成首條二級公路——呼包路;1992年,建成了從包頭到東興13公里的全區首條一級公路110國道;1997年,首條高速公路建成,呼包高速半幅通行終結了全區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2013年9月,呼和浩特至包頭改擴建工程完工,內蒙古有了首條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
到2018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突破2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30公里、一級公路7790公里,101個旗縣通一級及以上公路。
如今,在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由北京發出的7條“高速放射線”中的京藏、京新兩條高速公路經過內蒙古。錫張、赤承、錫京等多條進京大通道經過內蒙古。隨著內蒙古首條進京高鐵通道的建設,到年底,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要兩個半小時。
京藏、京新、榮烏高速公路橫貫內蒙古中西部,大廣、二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綏滿高速公路直通滿洲里口岸。國省干線公路縱橫交錯,農村公路如毛細血管般分布在118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尤其是京新高速貫通后,從烏魯木齊經甘肅、內蒙古到北京的路程縮短1000多公里,開辟了一條由新疆霍爾果斯口岸至天津港的北部沿邊便捷出海通道,打造了一座天津港至荷蘭鹿特丹港為便捷的亞歐大陸橋。
2018年8月,敖勒召其至東道梁高速公路通車,貫通串聯鄂爾多斯、阿拉善,寧夏三地,打通了內蒙古向西的交通末梢;今年3月,榮烏高速棋盤井至烏海段通車,內蒙古、寧夏等西部省份通往京津冀及山東等地有了另一條快速通道;242國道甘其毛都至臨河一級公路通車,該項目向南經中原地區直下廣西欽州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向北經甘其毛都口岸打通“草原絲綢之路”,是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通道中的第7條縱向綜合運輸大通道;海拉爾至滿洲里高速將連起綏芬河、東寧和滿洲里三個國家一類岸,構筑東北亞重要的國際運輸大通道,蘇尼特右旗至化德高速公路建成后將充分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加快推進內蒙古向北開放。
內蒙古“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2002年,內蒙古實現了縣縣通瀝青路;2005年建成了全區縣際公路網,2010年,實現了鄉鄉通瀝青路和村村通公路;2017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實現了具備條件的嘎查(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目標,提前三年完成國家兜底性目標,使當地農牧民也能“出門有路,抬腿上車”。目前,內蒙古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16.2萬公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99.59%。
路通了,路還要越來越平坦。黨的十九大以來,內蒙古堅持以瞄準通村路、建設扶貧路、銜接聯網路、疏通旅游路、拓寬小油路和連通林區路等為建設重點,農村牧區公路通暢水平快速提升,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四通八達的農村客運網絡。
迎著浩浩長風暢行草原,無論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高速公路還是散落四處的通村公路,都成為拉動內蒙古經濟的大動脈,所過之處,蔬菜大棚、養殖小區、移民新村、現代物流中心,鱗次櫛比、綿延不絕。(記者 馮雪玉)
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